摘要
明代閣臣選拔方式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太宗至宣宗時期,閣臣全部由皇帝"特簡";英宗至憲宗時期,以閣臣等親重大臣推薦爲主、"特簡"爲輔;孝宗至穆宗時期,以"特簡"爲主、"廷推"爲輔和以其他方式爲補充;神宗至熹宗時期,以"廷推"爲主、閣臣推薦爲輔和以"特簡"等方式爲補充;思宗時期,以"廷推"及與"廷推"相結合的各種方式爲主,以"特簡""枚卜""考試"等方式爲補充。以上階段先後出現了15種選拔閣臣的方式。其中,"特簡"者最多,通過其他方式入閣者總計占比則達71.4%;説明皇帝雖牢牢掌握選任閣臣的最終決定權,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參酌他方意見。在各種方式中,以"特簡"效果最好,其次是"廷推"和"閣臣推薦"。明代選拔閣臣的方式雖不斷增多,但選拔質量卻總體趨於下降,這是由皇帝群體以及官員隊伍的素養、能力總體趨於低下以及明中後期官場風氣日益污濁、黨争日趨激烈等因素疊加造成的。
作者
郭培貴
鄭欣
Guo Peigui;Zheng Xin
出处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7-238,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