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认罪认罚“形式化”的逻辑、甄别与防范

The Logic,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of "Formalization" of Leniency System for Admitting Guilt andAccepting Punishment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实践中,认罪认罚“形式化”异化现象明显,相当一部分被告人并非基于悔罪,仅仅为了获得从宽的刑罚优惠而认罪认罚。如此一来,认罪认罚恐流于形式,虚假认罪认罚将会泛滥,从而影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运行效果。应在突破技术性认罪认罚识别困境的基础上,将虚假悔罪从认罪认罚中有效识别出来,并与真诚悔罪区别对待,建立“从宽阶梯”。另外,还应明确虚假认罪认罚的法律效果,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事追诉程序的各个环节,甚至社会诚信体系有效衔接,构建防范、规制虚假悔罪的防控机制,使该制度逐步回归认罪认罚“实质化”的道路。
作者 张驰 夏素峰 ZHANG CHi;XIA Su-feng
出处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4-39,共6页 Journal of Guangxi Police Colleg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26

  • 1冯卓慧.中国古代关于慎刑的两篇稀有法律文献——《劝慎刑文》(并序)及《慎刑箴》碑铭注译[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5,23(3):115-128. 被引量:17
  • 2王立峰.论悔罪[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3):50-56. 被引量:30
  • 3[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 托马斯·魏根特著 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710页.
  • 4[美]默里·斯坦因著.《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 5[美]简·卢文格著.《自我的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8—390页.
  • 6Peter Strawson, Freedom and Resentment, London: Methuen, 1974, p23.
  • 7E. J. Bond: Ethics and Human Well - being,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p185.
  • 8Kathleen Gill, The Moral Functions of an Apology,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Volume ⅩⅩⅩⅪ, No. 1, Spring 2000.
  • 9J.J.C.斯马特,B.威廉斯著.《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页.
  • 10张国庆.对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的设想[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3):40-41. 被引量:2

共引文献8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