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晋唐之际,维摩诘信仰一度流行,与之相关的美术创作中,当属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维摩诘像》最为著名。从张彦远的描述来看,可知顾恺之一改西域造像风格,以当时士人为参照,创造出了"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的汉化审美形象,成为被时代精神所贯注的文化符号。顾氏之后,南北朝时期还有诸多相同题材作品诞生,从人物造型到表现内容皆有大幅增改,尤其是"帝王问疾"内容的出现,开始逐渐扭转顾恺之原作中的美学旨趣,其图像美学内涵便不再只是表现士人风范,同时也成为王权与教权之争的视觉相等物。至初唐年间,画中帝王形象有意取代维摩诘成为实际主角,并有"番王听法"内容的加入,这一构图模式基本定型。自此《维摩诘像》历经演绎,最终合理纳入王朝政制的大一统叙事中。
出处
《艺术评论》
2021年第8期136-148,共13页
Arts Criticism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传统礼乐文明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批准号:17ZD03)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