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万比洛夫《六月的离别》中的反讽生成机制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rony in Vanbilov’s Aparting in June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六月的离别》是苏联当代剧作家亚历山大·万比洛夫的一部两幕剧。剧中描述了柯列索夫和塔尼娅从相遇、相知到刚刚开始即已终止的爱情之路。该剧所采用的环形结构、布金和玛莎从矛盾走向和谐的婚恋之路,均和柯列索夫、塔尼娅在线性发展上走向离别形成对比;同时,剧中铺设了柯列索夫和校长列普尼柯夫的成功“交易”和卓洛图耶夫与检察员的失败“交易”这一副线,这三组对立项在戏剧的人物塑造、情节布局和场景设置等层面展开,由此凸显出的反讽不仅指向了主人公柯列索夫本人,更延伸至文本以外,具有更深层次的意涵:在当时苏联的社会背景下,个人的抉择彰显了时代印记,个人的境遇受制于社会形塑。
作者 刘蕾蕾 LIU Leilei
出处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8期21-25,共5页 Journal of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万比洛夫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创作的启示价值研究”(19CWW010)。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6

  • 1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见《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满涛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154页.
  • 2赵鼎真.《论万比洛夫》,载于《论当代苏联作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年,第423页.
  • 3童道明.《70年代苏联戏剧创作概况》,见《7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3页.
  • 4Л·安宁斯基.《知识分子的自我表现》[J].(莫斯科)文学评论,1991,(12):23-23.
  • 5[美]布朗..《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文学》英文版..普林斯顿大学出版,,1979年..第421页、第419页..
  • 6A·索别尼科夫.《安东·契诃夫的〈海鸥〉与亚历山大·万比洛夫的〈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见论文集《契诃夫与20世纪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学遗产"出版社,1997年俄文版,第56页.

共引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