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人在哪里?——张志扬对“天人合一”结构的拆解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个体在虚无、孤独、荒谬、断裂、苦痛、有限、罪性之中,面对生命的属己存在,“在横逆面前承担自己的罪责以便挺身为一自由人”。张志扬的哲学言述昭示着个体要在言说中寻回自身的本位。因为这样的问题意识,面对人在文化中的处境,张志扬追问“个人的真实性及其限度”,展开了对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清理。本文通过对张志扬哲学著述的评注,从四个方面展示张志扬对儒家“天人合一”结构拆解的论证。论证一指出了人的有限性,有限的人上升为无限从而“天人合一”是一种僭越;论证二指出这种僭越的结果就是“理想罪”,因为有限的人达不到普遍真理,所以“伪”“讳”就是“天人合一”结构的伴随物;论证三辨析了儒家语式建立在自明性的类比上,是独断的权力话语造就了人的经验定式;论述四借助意识现象学还原,在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层面,清理了君臣父子与三纲五常的类比推论式的建构逻辑。
作者 程平源
出处 《关东学刊》 2021年第2期26-35,共10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5

  • 1拙著.《形而上学的巴比伦塔·下篇·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
  • 2《缺席的权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 3《偶在论-现代性理论的检测与防御》(1999年).
  • 4《传习录》.《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9页.
  • 5韦伯.《中国宗教》.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页.

共引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