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受诱生剂(包括病毒、细菌和某些化学合成物质)激发后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1-2])。干扰素根据其来源、功能和表面受体等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Ⅰ型、Ⅱ型和Ⅲ型^([3-4])。Ⅰ型干扰素由白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为主,免疫增强为辅。主要包括IFN-α、IFN-β、IFN-ω;Ⅱ型干扰素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免疫增强为主,抗病毒作用为辅,只有IFN-γ;Ⅲ型干扰素是由上皮细胞和黏膜细胞产生,功能作用与Ⅰ型干扰素类似,抗病毒为主,主要是IFN-λ。目前,Ⅰ型和Ⅱ型干扰素的研究,特别是Ⅰ型,较为成熟与广泛,包括抗病毒机理和抗病毒效果等,自从1987年开始,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Ⅰ型干扰素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后,已有几十个Ⅰ型干扰素产品投放到市场,广泛应用到恶性肿瘤、亚急性重症肝炎、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感染与损伤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病毒性疾病、系统性硬皮病、异位性皮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症状的治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