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浅谈自荒原中破土的“朦胧诗”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发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朦胧诗",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经历了时代动乱的青年作家们遭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对社会上的黑暗产生质疑,提倡追求自我追求幸福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在诗中以丰富饱满的意象、含蓄朦胧的手法将这种质疑与追求表现出来,造就了崭新的"朦胧诗"。"朦胧诗"具有意象含蓄朦胧、语言新奇陌生化、注重对自我的追寻等特点,是时代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
作者 李晶炎
机构地区 中央财经大学
出处 《今古文创》 2021年第40期26-27,共2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31

  • 1戴翼.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基础、方向和道路——评徐敬亚同志《崛起的诗群》[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6(5):61-66. 被引量:2
  • 2汪晖.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1):1-7. 被引量:52
  • 3胡适.《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92页.
  • 4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见《朦胧诗论争集》,34页,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 5臧克家.《关于“朦胧诗”》,见《朦胧诗论争集》,77页,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 6江枫.《沿着为社会主义、为人民的道路前进》,见《朦胧诗论争集》,124页,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 7李黎.《“朦胧诗”与“一代人”》,见《朦胧诗论争集》,172页,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 8朱先树.《实事求是地评价青年诗人的创作》,见《朦胧诗论争集》,180页,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 9北岛.《“青春诗会”》[J].福建文学,1981,.
  • 10徐志摩.《列宁忌日--谈革命》,见《徐志摩全集》(3),226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共引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