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所在地身份认同到跨地域文化体验--论近年来台湾电影主体性建构的重心转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先后经历日本占领和国民党退守台湾威权统治两段特殊历史的这样一个区域,台湾电影的主体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曲折发展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写实主义指导下的新电影运动肇始,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多方挤压下偃旗息鼓,又在21世纪现代化进程基本完成,台湾社会开启二次转型的矛盾冲突期再次萌芽。在历时之余,其重心也发生了改变: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导演们建立在乡土之上的、区域性的身份认同,新生代的导演们倾向于将重心放在他们生长的都市,通过题材上的多重视角、形式上的非线性叙事和元素拼贴以及内容上的温情叙事等策略对其中非区域性的、跨地的文化体验进行描述和反思,从而建构起专属于当代台湾电影的、具有后现代式文化自觉的主体性。
作者 陆伊菲
出处 《东南传播》 2021年第9期59-63,共5页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33

  • 1李娜.从《海角七号》到《1895》[J].南风窗,2009(8):88-90. 被引量:2
  • 2力子.融合中西之长 创造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1(6):62-65. 被引量:44
  • 3Michael Curtin, "Chinese Media Capital in Global Context," in Yingjin Zhang, ed., A Companion to Chinese Cinema (London: Wiley-Blackwetl, 2012), pp. 179-196.
  • 4Jeremy E. Taylor, " From Transnationalism to Nativism The Rise, Decline and Reinvention of a Regional Hokkie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9.1 (2008): 72-73.
  • 5黄仁编:《优秀台语篇评论精选集》(台北:亚太,2006年),197-199.
  • 6卢非易.《台湾电影》,表格11.a.
  • 7Jeremy E. Taylor," 'Our Native Place--Our Cinema' : Nation, State and Colony in the Amoy-Dialect Film Industry of the 1950s,"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5 (2009): 235-256.
  • 8焦雄屏编:《台湾新电影》.台北:时报,1988年.
  • 9卢非易:《台湾电影》.309.320.
  • 10"新新电影"一词来自焦雄屏编:《台湾电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麦田,2002年.

共引文献3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