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潞城古傩遗迹之“跑鬼”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论语·乡党》已出现"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记载。周代每年举行三次傩祭。第一次是暮春三月,国都居民之祭,以驱逐疫鬼、消除灾害,制止春季不正之气,谓之"国傩"。第二次在仲秋八月,天子举行傩祭,用以引导秋气通畅舒发,谓之"天子傩"。第三次在冬季十二月,官员举行大规模的傩祭,制作泥牛送寒气,谓之"大傩"。到了汉代,傩祭规模增大,盛行不衰,仪式规模大同小异,其表演性增强。宋代时,变化比较明显,增加了许多人物。后来,傩娱人的成分越重,不少地方发展成傩戏。傩文化艺术承继了"礼—舞—戏"的变化发展;傩文化呈出多元性、古朴性、稀有性,成就了它的文化历史地位,同样为文化历史、文化艺术的挖掘与印证提供了依据。
作者 王凯
出处 《艺术评鉴》 2021年第19期156-158,共3页 ART EVALU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4

  • 1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第二册);卷七[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44.
  • 2杨孟衡.上党古赛写卷十四种笺注[M].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0.
  • 3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EB/OL].[2006-06-14].http://www.ccdy.cn/pubnews/493845/20060614/493847.htm.
  • 4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EB/OL].[2007-02-16].http://discovery.cctv.com/special/C17729/20070216/103563.shtml.

共引文献5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