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末民初整体性的民族危机催生了对汉语言文字革新的讨论。在是否应该以万国新语取代汉语的辩论中,《新世纪》派与章太炎针锋相对。双方的论战是“统一”与“齐物”两种哲学观点的对立:在历史观上,《新世纪》派认为语言以进化为要,面向未来,章太炎认为语言是历史进程的印迹,延续过去;在主体意识上,《新世纪》派将语言的主体设想为均质抽象的人,章太炎则坚持将之视作具体的、民族性的人;在对世界秩序的构想上,《新世纪》派在启蒙价值的影响下建构出了统一而普遍的无政府主义理想,要求施行与之配套的万国新语,章太炎则基于自身的齐物哲学,强调民族和历史的特殊性,坚持民族语言的价值。这场辩论提醒我们关注语言的外部性,语言的变革体现并塑造着社会和观念的变革。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7-194,共8页
Academia Bimest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