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融合与分化是二战后欧洲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关键词,这既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角度去拆解,也可以从"中心—外围"结构去理解。在一体化的次序上,地缘政治因素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核心国家期望以经济和货币的一体化推动政治协同。结构上,将融合分为三个层次——德国、欧元区、全球,和三个时间节点——1990年两德统一、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进行考察,更有助于理解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关系。20世纪70~80年代,联邦德国和日本在应对本币升值的挑战上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德国统一使德国负重前行,充当"欧洲病夫"十五载。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德国的内政改革与欧元区外围国家的经济扩张使德国蜕变为"欧洲之星",但外围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愈演愈烈,政府和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扩张难以持续。欧债危机之后,外围国家似乎在复制德国10年前的结构调整路径,欧元区内部国际收支关系趋于平衡,"欧猪五国"财政收支状况持续改善,去杠杆和化解泡沫成效显著,私营非金融部门现金流量关系趋于合理,但同时,欧元区对外的国际收支变得更加不平衡。在当前的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包揽"其他经济体过剩储蓄(或产能)的现象难有本质上的改变,美国无法通过单边或双边方案解决自身的失衡问题。只有通过多边的方式,通过赤字国与盈余方合作的方式,才能够实现全球均衡发展。
出处
《政治经济学季刊》
2021年第1期65-94,共30页
Political Economy Quarter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