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物、非物、博物:属性、类属、归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学学科定位 被引量:6

Positioning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Discipline of Museology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当今世界出现了生态危机和生物与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的严峻形势,人类除了提升"生态—生物—文化"的保护意识外,也投入到相关学科的积极研究中。联合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遗产事业"正是基于这一保护目标而出现的。我国的遗产运动如火如荼,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对相关遗产的研究也水涨船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现行学科越来越精细的教育和研究机制里,专事研究"生态—生物—文化"整体关系的学科—博物学的缺席与缺位,不仅导致相关学科研究在关联性方面缺少一个重要的"链接"纽带,也成为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业在学科上无法归位的一个原因。鉴于此,笔者建议尽快确立、恢复博物学在教育、科研中的学科形制,一方面使之在人类所面临的上述重大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解决新兴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科上无法落位的问题。简言之,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新兴事业在学科上划归历史学、文学、民俗学、考古学还是艺术学,皆不尽圆满,笔者认为,唯博物学最为合理和合适。
作者 彭兆荣 Peng Zhaorong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第4期12-19,共8页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批准号:17AA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55

  • 1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3(3):3-7. 被引量:83
  • 2陈来.殷商的祭祀宗教与西周的天命信仰[J].中原文化研究,2014,2(2):18-24. 被引量:28
  • 3潘晟.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目录学考察(一)——《汉书·艺文志》的个案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1(1):81-87. 被引量:14
  • 4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 5陈梦家.《古文字中的商周祭祀》[J].燕京学报,1936.
  • 6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汪学群著.《钱穆学术思想评传》,第298页.
  • 7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83页.
  • 8[法]皮埃尔·布迪厄,1998,《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
  • 9[美]保罗·拉比诺:《表征就是社会事实:人类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12-314页.
  • 10[美]保罗·拉比诺著、高丙中等译:《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中译本序,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8-9页.

共引文献38

同被引文献214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