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33年“到农村去”的电影创作热潮,由左翼和进步影人推动,通过呈现农村破产、阶级压迫、封建迷信的乡间凋敝场景,表达对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在文化领域逐步确立工农的革命主体地位的同时,引起评论界对电影反映农村现实程度和思想深度的争议。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艰难起步的背后,交织着电影艺术与商业利益、意识形态的博弈,映照出1933年复杂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图景。
出处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87-92,共6页
Qilu Realm of Arts(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基金
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现代电影文学资料发掘、整理与资源库建设”(18ZDA26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