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宋代“苏学”和“蜀学”之再认识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洛学”和“蜀学”之争并非洛蜀党争的反映,以“蜀学”指称“苏氏之学”主要出现在南宋时期,这时苏氏之学受到了士人的推重,逐渐成了蜀地学术的代表。苏学的盛行引起了朱熹的批判,这些批判划定了“程(洛)、苏(蜀)”之间的对立,“苏氏蜀学”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朱熹的观点为《宋元学案》所继承,《宋元学案》中的《苏氏蜀学略》也了后世理解“蜀学”“苏学”的一个重要来源。
作者
邓楠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出处
《宋史研究论丛》
2021年第2期83-94,共12页
关键词
蜀党
蜀学
苏氏之学
二程
朱熹
分类号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8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47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粟品孝.
试论“洛蜀会同”[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3):95-100.
被引量:3
2
何俊.
宋元儒学的重建与清初思想史观——以《宋元学案》全氏补本为中心的考察[J]
.中国史研究,2006(2):131-145.
被引量:26
3
谢桃坊.
《宋元学案·蜀学略》辨正[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1):5-10.
被引量:9
4
程美宝.
区域研究取向的探索——评杨念群著《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J]
.历史研究,2001(1):127-139.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58
1
科大卫.
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5):65-72.
被引量:73
2
许纪霖.
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J]
.读书,1999,0(7):65-71.
被引量:30
3
苏轼.《答毕仲举书》,《苏文忠公全集·东坡集》卷三〇.
4
林毓生 莫善培.《中国意识的危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5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6
.《陈献章集》[M].中华书局排印本,1987年版.275页.
7
.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
.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23):53-58.
10
陈献章.《恩平县儒学记》.《陈献章集》,36-41、877页.
共引文献
47
1
张天杰.
同德同心,未易轩轾——从《宋史》出发看“东南三贤”的并称[J]
.朱子学研究,2023(2):151-168.
2
沈登苗.
评《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兼论世纪之交的学风问题[J]
.社会科学论坛,2001(11):20-29.
被引量:2
3
郭建平.
中国绘画史的“地域研究”意识——一种研究思路的提出[J]
.艺术百家,2007,23(3):116-119.
被引量:8
4
陈倩.
美国汉学界区域史、地方史研究的兴起[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91-96.
5
陈倩.
美国汉学界的地方史研究——以学术地缘化研究为例[J]
.湖北社会科学,2007(6):124-126.
6
陈倩.
美国汉学界区域史、地方史研究的兴起——以学术地缘化研究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2007(4):165-171.
7
何俊.
由礼转理抑或以礼合理:唐宋思想转型的一个视角[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6):36-43.
被引量:12
8
余新忠.
另类的医疗史书写——评杨念群著《再造“病人”》[J]
.近代史研究,2007(6):92-104.
被引量:11
9
胡成.
叙述转向与新旧之间的整合--新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面临的一个问题[J]
.近代史研究,2008(1):117-130.
被引量:3
10
何俊.
思想史的界定与门径——以两部学案为例[J]
.浙江社会科学,2010(1):15-20.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8
1
胡长海.
苏轼道统思想探析[J]
.原道,2019,0(1):103-114.
被引量:2
2
王莹.
论苏氏蜀学的儒学思想[J]
.湖北社会科学,2010(8):115-117.
被引量:3
3
彭华.
博求“三通”:苏氏蜀学的形神与风骨[J]
.孔子研究,2012(4):108-117.
被引量:9
4
赵延彤.
苏轼的旷达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J]
.江西社会科学,2015,0(5):116-122.
被引量:1
5
蒋国保.
狭义蜀学的学派属性——以《三苏经解》为论域[J]
.天府新论,2022(2):37-46.
被引量:1
6
阮忠.
苏轼“死不扶柩”与“葬我嵩山”辩说——苏轼为何不“归葬”家乡眉山[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3):94-101.
被引量:2
7
冯雪.
“苏门蜀学”学术综论[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2(2):99-103.
被引量:1
8
冷成金.
从《东坡易传》看苏轼的情本论思想[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73-78.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1
1
魏子钦.
由苏轼论“茶”观其蜀学旨归[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4):118-125.
1
王兆鹏,胡玉尺.
从北宋科举制度的变革看洛蜀党争的起因[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3):35-41.
2
梁博宇.
儒家哲学的源流歧变与苏氏蜀学的情本论[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1,28(4):86-94.
被引量:4
3
刘梁剑.
方旭东:《尊德性与道问学:吴澄哲学思想研究》[J]
.哲学门,2005,6(2):313-316.
4
李春颖.
内而一念,外而万物——张九成气论概述[J]
.哲学门,2010,11(2):78-99.
5
张曼华.
中国画论中的审美品鉴特征与方法析要[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5):146-151.
被引量:2
6
潘海军.
论黄宾虹美学思想的“无我”境界[J]
.中国美学研究,2021(1):53-62.
宋史研究论丛
202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