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真菌感染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增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现代医学的进步(器官移植和化疗)和HIV感染全球流行等原因造成易感染免疫受损人群增加[1]。目前可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分为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丙烯胺类和氟胞嘧啶类。这些抗真菌药物通常以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真菌细胞膜、细胞壁或真菌DNA/RNA为靶点[2]。问题是,这些抗真菌药物在毒性、活性谱、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方面存在各种缺点[3]。此外,随着这些抗真菌药物的长期大规模应用,耐药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4]。
出处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6期414-419,共6页
Chinese Journal of Mycology
基金
上海市创新行动计划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支撑项目(19431901300)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1PJD08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173867)
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14307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