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莫西沙星作为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以抑制结核分枝杆菌脱氧核糖酸(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Ⅱ)A亚单位,阻止DNA的复制、转录,从而达到杀菌目的,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作用[1]。但随着该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药物不良反应逐年增加,多表现为腹泻、恶心等胃肠道不适,头晕、头疼,QT间期延长,皮疹等,且持续时间相对短暂[2]。而发生严重的大疱性皮肤反应(如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或Stevens-Jhonson综合征等)虽也有相关文献报道[3-9],但较为少见,发生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更为少见。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又称为中毒性脓皮病,为一种临床中罕见的过敏性疾病,90%由药物过敏所致,其次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10-11]。通常以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为基础发生小而浅表的非毛囊性无菌性脓包,在用药1~2周后很快泛发到全身。该病在去除病因后具有自限性,约7~14 d就可痊愈,但若不能及时去除病因,也会导致皮肤重度感染及其他器官受累,严重者多器官受累需重症监护治疗,严重影响疾病转归。现笔者报道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用莫西沙星致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的诊治过程,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出处
《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2021年第4期373-376,共4页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