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非遗从“行动保护”到“学科建设”——兼议中办、国办《意见》落实
被引量:
2
From ICH Safeguarding Action to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Comment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inions co-issued b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非遗事业的发展,遵从国际非遗保护的理念、规则和操作,经历了“移植借鉴”“申遗热”和“规范化保护”等阶段,催生了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学术,成为惠及经济、社会的公共文化事业,具有鲜明的中国属性。站在两办文件的新历史起点上,建构中国非遗自身体系,需以坚实和富有创意的学术思维为基础,围绕概念、定义和体系建构等进行再认识、再解读、再阐释。
作者
王福州
Wang Fuzhou
机构地区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第5期26-29,共4页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关键词
非遗
行动保护
学科建设
解读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7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7
同被引文献
6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3
1
埃里克.哈夫洛克,巴莫曲布嫫.
口承-书写等式:一个现代心智的程式[J]
.民俗研究,2003(4):14-34.
被引量:18
2
向云驹.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方向与路径[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91-100.
被引量:21
3
周星,黄洁.
中国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研究(上)[J]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4):20-35.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37
1
周星,周超.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的举国体制[J]
.文化遗产,2008(1):133-143.
被引量:21
2
周星,周超.
日本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及其保护制度[J]
.文化遗产,2007(1):121-139.
被引量:49
3
费孝通.
迈向人民的人类学[J]
.社会科学战线,1980(3):109-114.
被引量:55
4
高丙中.
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J]
.社会学研究,2006(1):154-168.
被引量:100
5
廖明君,周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J]
.民族艺术,2007(1):26-35.
被引量:72
6
高丙中.
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
.文艺研究,2008(2):77-83.
被引量:194
7
彭兆荣.
遗产学与遗产运动:表述与制造[J]
.文艺研究,2008(2):84-91.
被引量:36
8
巴莫曲布嫫.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
.民族艺术,2008(1):6-17.
被引量:142
9
范可.
“申遗”:传统与地方的全球化再现[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5):46-52.
被引量:34
10
祁庆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在于“活态传承”——由“徽州祠祭”引发的一点思考[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2):40-42.
被引量:27
共引文献
37
1
罗正副.
“民族文献”再思考[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5):95-98.
被引量:8
2
蒋明智.
童话与儿童审美——论作为口头传统的童话遗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9(4):123-128.
被引量:2
3
段静.
近现代中、西口头文学研究综述[J]
.世界民族,2011(5):48-55.
被引量:5
4
肖璇.
有“字”的对歌传统——壮族族群的唱与书写[J]
.音乐探索,2014(1):34-38.
被引量:1
5
何靖,潘天波.
政治传播的口头倚重:从孔子到苏格拉底[J]
.社会科学论坛,2017(4):180-192.
被引量:1
6
曾军,王樱子.
口传文化·音乐美学·声音研究——与听觉文化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的反思[J]
.东岳论丛,2018,39(10):169-177.
被引量:3
7
朱刚.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例[J]
.民族文学研究,2018,36(6):69-80.
被引量:3
8
巴莫曲布嫫,郭翠潇,高瑜蔚,宋贞子,张建军.
口头传统专业元数据标准定制:边界作业与数字共同体[J]
.民间文化论坛,2018(6):56-67.
被引量:11
9
丹珍草.
回到声音:听觉文化视角的《格萨尔》说唱音乐传承实践[J]
.西藏研究,2019(1):95-103.
被引量:2
10
张小晚.
莲花山花儿的传播路径、传承结构与传承人身份认同——基于文香莲唱花班的田野调查[J]
.艺苑,2020(4):82-8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61
1
刘垚,沈东.
乡村振兴中政府赋能传统工艺的策略探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21(5):67-72.
被引量:18
2
张玉平(文/图),闫宝华(文/图).
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传承创新体系构建(三)——基于面临问题的实践研究[J]
.中国民族美术,2022(1):6-13.
被引量:2
3
陈勤建,段明慧.
中西交融对上海非遗及都市文化个性的形塑[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46-51.
被引量:3
4
向云驹.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哲学问题之一[J]
.文化遗产,2009(3):1-10.
被引量:34
5
刘立云.
非遗语境下的传统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J]
.黑龙江史志,2014(19):53-54.
被引量:2
6
乌丙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3):5-11.
被引量:33
7
刘魁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1-8.
被引量:244
8
刘魁立.
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1):95-101.
被引量:90
9
乌丙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1):102-106.
被引量:113
10
张卫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探究[J]
.民族艺术研究,2005,18(5):75-78.
被引量:52
引证文献
2
1
高艳芳.
新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转向与成因[J]
.理论月刊,2023(3):83-91.
被引量:2
2
陈海英,胡晓东.
构建传统工艺学科体系,创新高校传承模式——关于高校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思考[J]
.服饰导刊,2023,12(3):73-77.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李鹏,刘继莲.
基于地域非遗资源的职业教育美育课程开发策略[J]
.天工,2023(26):66-68.
2
郭平,张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3年度报告[J]
.民间文化论坛,2024(2):58-68.
1
李丁.
探讨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保护--以安徽博物院人事档案资料为例[J]
.锋绘,2021(2):158-158.
2
彭维锋.
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导向[J]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5):208-217.
被引量:49
3
季明彬.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奋力书写时代华章[J]
.共产党人,2021(23):32-33.
4
胡艳.
档案文化建设的创新[J]
.文化产业,2021(35):157-159.
被引量:2
5
闫丽.
浅论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在文旅融合中的影响及作用[J]
.文化产业,2021(36):133-135.
6
张翠梅,方宜.
三位一体:“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转向[J]
.南海法学,2021,5(4):41-51.
7
肖英奎.
新时代对文化馆的再认识[J]
.新长征(党建版),2021(8):27-27.
被引量:1
8
张嘉欢.
禅宗与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建构[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21(19):115-116.
9
张青萍,董芊里,傅力.
江南园林假山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J]
.建筑遗产,2021(4):53-61.
被引量:8
10
肖明华.
“中国文化诗学”:为何“中国”,如何“诗学”[J]
.中国图书评论,2021,44(12):56-64.
被引量: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