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主体”与“结构”的对弈--“作者电影”的语言学读解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与小说、诗歌等传统艺术形式相比,电影更趋于群体性创作,似乎是天然地缺乏作为个人的作者,但这并没有阻绝关于电影个人化倾向的理论构建与艺术实践,其间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自20世纪50年代延续至今的"作者电影"。就理论层面而言,"作者电影"的命名逻辑来自一套承认导演主观能动作用的批评话语体系与电影研究方法,即所谓的"作者论",而具体到艺术实践,"作者电影"则是指那些高度体现导演个人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的电影作品,事实上也是对"作者论"的践行。
作者 王玥涵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6-189,共4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3

  •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7页.
  • 2戴维·克里斯特尔编 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 3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M].三联书店,1988年.P102.
  • 4Robert Stam, New Vocabularies in Film Semiotics: Structuralism, Post-structuralism and Beyond. London: Routledge, 1992, p. 28.
  • 5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安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t8页.
  • 6Robert Stare, New Vocabularies in Film Semiotics: Structuralism, Post-structuralism and Beyond, p. 32.
  • 7Christian Metz, Film Language : A Semiotics of the Cinema, tram. Michael Taylo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 141, p. 142.
  • 8潘秀通,万丽玲.《交叉与分离-电影艺术新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 9Christian Metz, Film Language: A Semiotics of the Cinema, trans. Michael Taylor, pp. 115-116o
  • 10皮·保·帕索里尼.《诗的电影》,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三联书店,2006年皈,第467页,第468页,第468页.

共引文献6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