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先秦诸侯国君"好音"成为风尚,促进了 "郑卫之音"的风靡。中国古代音乐学史上,"声" "音" "乐"是有着不同意义内涵的一组概念,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对立与冲突,"雅乐"与"郑声"的冲突侧重于强调"雅乐"内部的混乱局面,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音"的本质是个体情感、群体意识与地域文化特征,"音"与"乐"的矛盾体现的是诸侯对周王朝、新的音乐形式对礼乐制度的冲击。为了调和"音"与"乐"之对立,维护礼乐制度,儒家在音乐理论方面作出了积极肆应:提出心-声-音-乐的音乐生成的乐本论,强调"音"的地位与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又推崇"先王之乐"、批判"郑卫之音",把音乐批评转换为政治批评、道德批评,最终又彻底否定了乐本论,这是由"音" "乐"对立不可调和而带来的理论缺陷。
出处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9-45,共7页
Jiao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