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俑群可分为镇墓、仪仗、庄园经济、家庭曰常生活及宗教等五类组合。根据演变分为四期。孙吴至西晋时期大量吸收关中、中原、巴蜀、岭南等周边地区的俑类,并融入本地文化,形成了以仪仗俑群为中心,同生产劳作俑、庖厨俑、乐舞俑和镇墓俑相组合的俑群。西晋末期,俑群骤然衰落。东晋晚期至南朝,俑群逐步复苏,但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形态和演变节奏紧随建康风气。长江中游俑群的形成、演变与六朝时期荆州的形势密切相关。长江中游六朝俑群的梳理有助于完善北方地区东汉、曹魏、西晋、十六国时期陶俑的传播链,探索东汉中原俑群的流向及十六国、北朝俑群的来源等问题。
出处
《中国美术研究》
2021年第3期47-57,共11页
Research of Chinese Fine Arts
基金
四川省社会科学2018年度重点项目“四川汉代陶俑与汉代社会”(SC18A00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