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门外汉不劳注脚?——近代欧洲书籍中的汉字形象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明末旅华传教士中已有掌握汉字之人,然而此时欧洲出版界没有能力匹配相关知识。17世纪下半叶欧洲印制出的汉字逐渐丰富。由于欧洲刻工描绘而非书写汉字,翻刻文字时常常出现镜像处理不当。但这无伤大雅,因为读者同样无法辨识,他们更多是观赏而非阅读汉字。作为中国的一种能指,汉字在西方印刷品中的出现遭遇了技术和文化的双重困境。
作者 任平山
出处 《中国美术研究》 2021年第3期133-140,共8页 Research of Chinese Fine Arts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88

  • 1张西平.《天主教要》考[J].世界宗教研究,1999(4):90-98. 被引量:9
  • 2赵继明.早期欧洲汉学线索[J].文史哲,1998(4):119-125. 被引量:11
  • 3张西平.西方汉学的奠基人罗明坚[J].历史研究,2001(3):101-115. 被引量:47
  • 4董海婴.《汉语:欧洲人早期认知》,见龚婴晏.《西方人东来之后》第89页.
  • 5David E. Mungello , Curious Land : 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 P239, Stuttgart 1985.
  • 6吴莉苇.《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7Knud Lundbaek, T. S. Bayer (1694--1738) Pioneer Sinologist, p81--82, Curzon Press 1986.
  • 8柳若梅.《18世纪俄国汉学先驱拜耶尔》,载《中西文化研究》(澳门),2003(1).
  • 9阎国栋.《俄罗斯汉学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10Kund Lundbaek, T. S. Bayer(1694--1738) : Pioneer Sinologist , p. 14. Curzon Press 1986.

共引文献1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