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穿透式取证: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法律应对 被引量:14

Penetrating-way Evidence:The Legal Response to Public-related Economic Crime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现阶段,我国司法领域面临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空前挑战。调研表明,此类案件的办理遭遇组织架构查证难、主观心态证明难、数额数量查证难等障碍。究其原因,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涉众性带来了全新的"大案件"样态,而传统的取证方式低效滞后,导致新型犯罪的裂变性与司法回应的有效性之间呈现出巨大反差。对此,办案机关开始探索穿透式取证的新模式。这是依靠基于海量电子数据形成的分析结果或报告,洞穿其中所蕴藏的人类难以察觉的客观规律和联系的一种方法。我国应当确认穿透式取证的法律地位,并同步展开一系列配套创新。在制度层面,制定依据穿透式取证办案的司法解释或办案指引,推进专家辅助人参与办案制度,同时催生和健全大数据鉴定制度;在机制层面,建立健全数据获取与保全机制,进而发挥司法机关在预防和化解涉众犯罪风险中的能动作用。
作者 刘品新 唐超琰 Liu Pinxin;Tang Chaoyan
出处 《法律适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3-88,共16页 Journal of Law Applic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34

  • 1戴汝为,李耀东.基于综合集成的研讨厅体系与系统复杂性[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4):1-24. 被引量:78
  • 2柯昌信.刑事证据视听资料论[J].中国法学,1996(5):86-91. 被引量:11
  • 3田培.软件系统的黑箱测试[J].计算机教育,2005(8):61-62. 被引量:3
  • 4Catanese S, Ferrara E, Fiumara G. Forensic Analysis of phoneCall Network[J]. S.springcr,2013,3(1) : 15-33.
  • 5Eagle N, Pentland A, Lazer D. Inferring friendship networkstructure by using mobile phone data[J]. PNAS,2009,106(36).
  • 6Onnela J-P, Saramaki J,Hyvonen J, et al. vStructurc and tiestrength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J]. PNAS. 2007,104(18).
  • 7Assessment Capacities Project. Call Detail Records: The use ofmobile phone data to track and predict population displacementin disasters[C]//ACAPS. 2013.
  • 8Eagle N,Pentland A.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ling[ M].2006.
  • 9大卫.伊斯利,乔恩.克莱因伯格.网络群体与市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7-22.
  • 10百度文库.中国网络发展史.http://wenku.baidu.com/view/a01d6alffc4ffe473368ab72.html.2013.3.5访问.

共引文献251

引证文献14

二级引证文献3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