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据《义乌县志》记载,“鸡毛换糖”是义乌的一个标志性活动,最早始于17世纪的清朝,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廿三里的东乡人通过“塞禾毛”(畜毛、草木灰与粪便调和而成)方式改善当地的贫瘠土质,为收集畜毛,带着“捏饼糖”外出换鸡毛或其他畜毛,称为“鸡毛换糖”,而这些人被称为“敲糖帮”。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鸡毛换糖”规模逐渐扩大,70年代达到顶峰,到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消失,成为一段历史往事。然而,值得强调的是,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义乌从相对落后的农业小县一跃成为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实现了从马路市场到全球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跨越发展 ①。在这个过程中,从义乌东部的廿三里开始的“鸡毛换糖”实践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出处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2,共2页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