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语文本体与抒情传统的统一:胡适对“缘情论”的回归

Coherence of Chinese Ontology & Lyric Traditions: HU Shi’s Returning to the “Theory about Affection”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着重讨论胡适的新诗主张,将其诗学理论纳入“语文本体论”的视阈进行观照,尝试证明胡适对于诗歌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设想,本质上是从“语文形式”的层面上进行规划的。而关注语文形式,强调语文本体性地位的目的,在于承延和维护中国文学脉络中一以贯之的抒情传统,保存文学自身固有的抒情属性。在内容决定论甚嚣尘上,革命启蒙、现代文明等宏大话语充斥文学内外的历史语境里,胡适将“语文形式”定位为文学的本体,借“诗缘情”来反抗宰制文学的时代共名,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尚待解读的文学史意义。
作者 龚刚 刘智毅 GONG Gang;LIU Zhiyi
出处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46

  • 1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80页.
  • 2胡兰成.《中国的礼乐风景》,台北:远流出版社,1990年,第129页.
  • 3胡兰成.《山河岁月》,台北:远流出版社,1990年,第192页.
  • 4De Man, Paul, Literary History and Literary Modernity, 164 - 165. Dieter Freundlieb, “Paul de Man' s Postwar Criticism: The Pre-Deconstructionist Phase”, Neophilologus, 81 ( 1977 ) : 165 - 186.
  • 5胡晓明.《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诗与文化心灵》,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45-256页.
  • 6张淑香.《论诗可以怨》,《抒情传统的省思与探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第3-40页.
  • 7王国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王国维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第33页.
  • 8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第186、311页.
  • 9胡晓明.《从诗言志到骚言志》,《诗与文化心灵》,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5-41页.
  • 10陈世骧.《陈世骧文存》,台北:新潮出版社,1972年,第60页.

共引文献1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