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本天与本心:宋明时期的儒佛之辨与朱王之争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程颐"圣人本天,释氏本心"之说在宋元明清时期影响颇大,成为这一时期分判儒佛的重要标志性话语。南宋朱熹、真德秀对程颐此说皆有引申讨论或进一步解说,但他们的讨论限于论儒佛之别。明代对阳明学不满的朱子学者罗钦顺、崔铣、黄佐、陈建等借程颐"圣人本天"之说抨击阳明心学滑入佛禅之"本心"。阳明本人及其亲传弟子对罗钦顺以"释氏本心"来攻击其心学主张没有太多回应,但阳明后学或有心学背景的学者对罗钦顺等人的批评有较为激烈的反击。就儒家而言,过于强调"本天"与过于强调"本心"可能都有所偏,本天与本心可以统一起来。"天"表示存在之统体、本体、主宰、义理,心为主体、灵明、知觉、思想,心与天通;但心与天也不能等同起来,以使得主体既不失能动性,又要有敬畏心,避免主体性、个体性的膨胀与傲慢。
作者 翟奎凤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3,共10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13

  • 1《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第428页.
  • 2《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大正藏》第30卷第345页下.
  • 3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们主张对于中国佛教心性论最好是以“问题”贯穿其间进行研究.若拘泥于文献的本来用语,则很难有确切的结论.本著就是采取这一作法而将佛教心性论分为四大层面的“问题”进行研究的,佛教各宗各派心性思想异常复杂,为了便于把握,本文在吸收古代佛教文献相关说法的基础上,以“理体”指解脱成佛之后所证得的“最高真理”,也是佛教所说的“真如”、 “实相”、 “法性”等等,“心体”则指众生之心的“本来”状况.佛教心性论的主要理论“问题”则见下文.
  • 4《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大正藏》第13卷第11页下.
  • 5《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三,《大正藏》第13卷第90页中.
  • 6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梨经》卷十四,《大正藏》第12卷第446页上.
  • 7智顗《摩诃止观》卷五,《大正藏》第46卷第53页上.
  • 8隋慧远《大乘大义章》卷一,《大正藏》第44卷第471页.
  • 9与庐山慧远将“法性”当作“真神”来诠释“至极以不变为体”,净影慧远的解释并无将“真识心”“实体化”的倾向.这是中国佛教心性论自觉地消解在心性本体问题上的“实体化”向度的成功一例.净影慧远的这一努力在隋唐佛教诸宗心性论之中得到鲜明的反响.
  • 10部派佛教对于“心性本净本不净”的讨论在安世高和竺法护的译籍中已经有所反映.安世高在《〈安般守意经〉序》中以镜明来比喻禅修而成的境界,似乎持的是心性本净的立场.而竺法护所译《度世品经》卷五以及《大宝集经》卷入〈密迹金刚力士经〉、〈大方等顶王经〉就有“心本清净”等等义理.

共引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