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旅日体验与前期创造社的激情书写 被引量:1

Experience in Japan and the Impassioned Writing of the Early Creation Societ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创造社诗群以个人欲望为基点,屈辱和焦虑交织的感伤情感与“异化”体验,看似近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潮流,更暗合着大正时期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实质和厨川白村的“苦闷”哲学,当时流行于日本的泰戈尔热、惠特曼热则推波助澜,导致了创造社诗歌的异军突起。在“新浪漫主义”的辐照下,前期创造社体现出“为艺术而艺术”的非功利倾向与“主情主义”的核心追求,用想象支撑诗歌的艺术“天国”。而创造社“转向”也是逸出大正文化圈的场域转换所致,是对个人主义“感伤病”清算的结果,“转向”标志着当初有日本大正文化滋养的“新浪漫主义”在中国的暂时退潮,但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的终结。
作者 罗振亚 Luo Zhenya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64,共9页 Literary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41

  • 1胡风.略谈我与外国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1985(1):162-184. 被引量:17
  • 2龙泉明.对于一种社会成规的革命──创造社诗歌创作综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7(3):24-30. 被引量:1
  • 3张旭春.再论浪漫主义与现代性[J].文艺研究,2002(2):12-21. 被引量:14
  • 4鲁迅.坟·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5雁冰.《为新文学研究者进一解》[J].改造,1920,3.
  • 6郭沫若.创造十年[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Z].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140页.
  • 7郭沫若.《致草堂社》[A].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上)[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6页.
  • 8韩侍桁.《写实主义文学的发生》[A]..《文学评论集》[C].现代书局,1934年版.第70页.
  • 9黄得时.《郁达夫先生评传》[A]..《郁达夫研究资料》(下)[C].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8页.
  • 10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M].,..

共引文献31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