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国民”转向“阶级”的事件—话语分析:1895—1927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国民”与“阶级”是近代中国竞争性建构的两种政治身份话语,从历史事件与话语建构相关联的视角进行分析,旨在发现两种身份话语的更替机制及其背后的历史机运。甲午战败后,晚清知识精英迅速引入国民身份话语,统合传统四民秩序解体的中国社会,以助益推翻帝制并打破传统君民等级关系。然而,随着民国建立之后共和的流产,国民身份话语失灵,转而建构阶级身份话语。阶级关系最初由清末革命派用以讨论民生问题,在共和实践失败后为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所借用。国民身份话语失灵带来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重新强化革命派早期提倡的社会革命,孵化出以“阶级”为名的政治身份话语,并在共产国际背景下进入中国革命话语。“国民”转向“阶级”的政治身份话语,始终裹挟于反抗压迫与追求富强的革命浪潮,为此后社会动员与革命的实践及制度分途奠定话语基础。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0-110,共11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的依赖性与自主性问题研究”(17AZZ002)。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46

  • 1尹健次,武尚清.近代日本的民族认同[J].世界民族,1994(6):1-9. 被引量:5
  • 2辜正坤.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4):44-51. 被引量:85
  • 3杜亚泉.个人与国家之界说[J].东方杂志,1917,(14).
  • 4中国之新民(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J].新民丛报,(1903).
  • 5哀时客.《爱国论》,见《清议报》第6、7册,1899年2、3月.
  • 6杜亚泉.《个人之改革》[J].东方杂志,1914,12.
  • 7康有为.《请开学校折》,《戊戌变法》(2)[M].神州国光社,1953.217.
  • 8章士钊.光绪二十九年,《章太炎“客民篇”附论》,《苏报》5月8日.
  • 9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新青年,1915,(12).
  • 10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J].新青年,1920,(7).

共引文献30

同被引文献3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