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流传于我国古代历史当中、成为中国的文化代言符号的很多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实际的需要,已经渐渐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消失,丧失了其存在和生存发展的那片土壤,所以发展动力有所欠缺。如何在满足现代发展方向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过往遗产的再次开发和利用,使其重新获得存在的基础,是保护过程中最需要注重的问题。
出处 《包装世界》 2022年第2期94-96,共3页 Packaging World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23

  • 1魏鹏举.文化创意产品的属性与特征[J].西江月,2010(20):54-58. 被引量:9
  • 2罗琦.论产品开发中的体验设计[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7(2):20-21. 被引量:2
  • 3罗仕鉴,潘云鹤.产品设计中的感性意象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07,43(3):8-13. 被引量:240
  • 4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释义》,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东吴文化遗产》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9页.
  • 5张笃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看民间文化组织参与的重要性》,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3页.
  • 6贺学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 7张志勇.《众多专家学者呼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注重生产性方式保护》,《中国艺术报》2009年2月13日.
  • 8苑利,顾军.《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应秉承的原则》,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 9安葵.《传统戏剧的生产性保护》,《中国文化报》2009年11月27日.
  • 10徐艺乙.《非遗保护:重新发现“手”的价值》,《东方早报》2009年2月16日.

共引文献170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