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辽三彩表面“银釉”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辽三彩是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等地区的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古代低温釉类陶瓷制品,其在继承唐三彩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汇了浓厚的契丹族本地特色,因此具有典型的文化交汇融合的特点,不仅是辽瓷中的代表性品种,更在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银釉”是这类古代低温铅釉陶瓷表面较常见的一种局部变化,其在辽三彩上的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等问题目前尚未了解,未见相关报道。文章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等多技术手段,观察分析了来自赤峰缸瓦窑遗址典型辽三彩黄绿釉瓷片,确定了“银釉”的基础成分与微区结构,并通过SEM-EDS面扫描和剖面分析,对“银釉”部分的结构和成分特征进行了系统表征。XRF结果表明,“银釉”只出现于绿釉上,黄釉表面未见,两者除了呈色元素不同外,绿釉中富含Mg元素亦值得关注。SEM分析表明,“银釉”呈多层结构,外层为侵蚀层,内层则呈鳞片状结构,分层有百余层之多,每个单层厚度低至纳米级别。根据实验结果,文章首次提出辽三彩表面“银釉”内外结构存在不同,非单一因素造成,至少存在两种或以上的反应过程。银白色光泽(虹彩)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是铅釉经过腐蚀析出后内外层存在不同的受侵退化反应。“银釉”的光泽来自离子流失后内部形成多层极薄的鳞片状透明玻璃结构,进而对入射光产生干涉效果而形成。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第5期126-129,共4页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批准号:2019YFC1520201,2020YFC1502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9YJAZH130)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9

  • 1惠任,王丽琴,梁嘉放,韦春锋,李宏.中国古建琉璃构件“粉状锈”之病变初探[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19(2):14-19. 被引量:8
  • 2LI Jia-zhi(李家治).Chinese History of Sci-Tech·Volume of Ceramics(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Beijing:Science Press(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64.
  • 3张福康 张志刚.硅酸盐学报,1980,8(1):9-9.
  • 4ZHANG Fu-kang(张福康).Science of Chinese Ancient Ceramic(中国古陶瓷科学).Shanghai:Shanghai Art Press(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0.131.
  • 5张福康,张普生.ISAC’05(古陶瓷科学技术5国际会议论文集).Shanghai:Shanghai Sci-Tech Press(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3.
  • 6HE Zhen-li(何振立).The Soil Chemical Balance Between the Beneficial Elements and the Pollution(污染及有益元素的土壤化学平衡).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283.
  • 7Cotter-howell J D, Champness P E, Charnock J M,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94, 45(4) : 393.
  • 8Farmer V C,应育浦,等.The Infrared Spectra of the Mineral(矿物的红外光谱).Beijing:Science Press(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08.
  • 9Mahapatra P P, Sarangi D S, Mishra B.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1995, 116(1) : 8.
  • 10Fitzer Erich. High Temperature-High Pressures, 1987, 19(5): 573.

共引文献1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