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听感视觉”角度认识敦煌壁画——以榆林窟第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为例 被引量:4

Understanding Dunhuang Fresc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Acoustic Visuality”--A Case Study of the Sutra on Contemplation of Amitayus in Cave 25 of Yulin Grotto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听感视觉”是以听觉想象加诸视觉所见,古人在观看造型作品时早就懂得“脑补”相关声音。佛教文化重视口传,欣赏和研究敦煌壁画须考虑到声音的在场。观无量寿经变上的音景由主调音(说法与响应)、信号音(钟鼓声)与标志音(伎乐禽鸣)等构成,西方极乐世界之名源于其中有“甚可爱乐”的“众妙伎乐”。经变用微妙手法表现弥陀说法引起的种种回响与感应,并将音声美妙的五种鸣禽按其功能安排在画面的不同位置,禽鸣与风吹行树发出的“微妙音”是佛教争取信众的重要手段。榆林窟第25窟中弥勒经变被安置在观无量寿经变的对面,意在用反衬法来提示眼见未必“实”而耳听未必“虚”,从而使信众心悦诚服地奉行听觉修行之道。观想在净土宗原典中是一种视听兼备之想,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心眼和心耳俱开、诵念和听闻并举之想。经变上弥陀直视画外的炯炯目光,则显示出敦煌壁画作为宗教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克里斯玛特质,虽然时过境迁,今天壁画前的观者仍要承受画中人带有考问意味的精神凝视。
作者 傅修延 Fu Xiuyan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6-98,共13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项目号:16ZDA195)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56

  • 1郑汝中.敦煌壁画乐伎[J].敦煌研究,1989(4):14-24. 被引量:17
  • 2.大正藏:第9册[M].,..
  • 3刘辰翁.《须溪集》.民国《豫章丛书》本.
  • 4释玄极.《续传灯录》.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
  • 5《四十二章经》.《中华大藏经》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
  • 6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张惠民编.《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本.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 7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丛书集成初编》本.
  • 8苏籀.《栾城先生遗言》.《丛书集成初编》本.
  • 9释道世.《法苑珠林》.《四部丛刊》本.
  • 10梁安世.《赠王锡老》.《全宋诗》第46册2504卷“梁安世”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共引文献144

同被引文献23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