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18年,胡适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个口号,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双潮合一之观”。然而,百年来人们对这个口号屡有误解,常常以“循环论”来解释,在“文学”与“国语”哪个以哪个为前提、为基础的问题上显得扑朔迷离、难以理清。通过对胡适的相关著述进行梳理,该文认为:在“国语_(1)的文学_(1),文学_(2)的国语_(2)”这个口号中,胡适所理解的“国语_(1)”应该侧重于指“文字形式”,但又不是全部都这样理解;胡适并没有明确地对“文学_(1)”和“文学_(2)”加以区分,混同了“经典文学”和“文学作品”的关系;胡适对“国语_(2)”的理解比较迷离、很不确定,有时希望与国语运动所倡导的“国语”混同,有时却仍然侧重指“文字形式”,这可能也与当时尚无“国语”有关。对于“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该文认为更应该把它定位为响亮的鼓动性的口号,而不是某种自洽的学术概念,其革命性很强,而严谨性比较有限。但是,这个革命性的口号具有很大的鼓动性,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加速形成。
作者
薄守生
赖慧玲
BO Shousheng;LAI Huiling
出处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02-116,共15页
Journal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民国语言学史深度研究”(2020-JCZD-21)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于民国语言学史研究的一些深层问题”(2020-ZZJH-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