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论语》“杀身成仁”说常被后世用来表明气节,然而在孔子那里,它还具有道德评价的逻辑,是推进理解孔子如何许人以仁的重要线索。“杀身成仁”说中的评价逻辑并非是无条件的杀身即可称仁,而是当君子终身推行礼义之道,且在义命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能舍身守道,方可称仁。这是因为孔子仁学的核心是一项通过正己以正人的行动方式复兴周礼以博施济众的远大志向,故仁道至难,需“守死善道”“死而后已”。因此,能否博施济众(以事功或名声)、能否终身行道(乃至舍身守道),是孔子许仁的两条相对独立的依据。但两者的性质并非普适性法则,而是面向历史人物、门人弟子的富含深意的灵活解释。而说到底,许仁是一种活化历史、关照当下、激励未来的孔门施教活动。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7-135,共9页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