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施蛰存与穆时英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一度活跃在上海文坛,风靡一时。作为“五四”以后一种新的小说流派,或说一种创作现象,他们与其他社团一样,也想编辑一本属于自己的刊物。1925年,一直在日本留学的刘呐鸥从日本青山学院毕业,回国到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读法文,遇见了同学戴望舒与施蛰存,相似的文学主张与审美风格令几个青年人一见如故。
出处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3-188,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左翼戏剧文献整理与研究(1929—1937),批准号18BZW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