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仪式与动员:五三惨案纪念的历史考察(1928-1931)

Ceremony and Mobilization:On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mmemoration of the Jinan Incident(1928-193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背景下,作为一场空前国耻,五三惨案具有重要的纪念价值与意义。1928-1931年间,五三惨案纪念经历了从零星纪念到渐成规制的过程,其纪念形式主要包括召开纪念大会,发表纪念文字,修建纪念空间等。通过五三惨案纪念,国民党宣扬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维护统治秩序,动员民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军阀,卧薪尝胆,誓雪国耻。就纪念效果而言,五三惨案纪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动员民众抗日的作用,但不免流于形式,并未改变国难日深的状况。
作者 侯有前 HOU Youqian
出处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4-30,共7页 Journal of Handan Polytechnic College
  • 引文网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32

  • 1裴京汉.国民革命时期的反帝问题——济南惨案后的反日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对策[J].历史研究,2001(4):106-114. 被引量:22
  • 2石泰安 耿昇译.《川甘青藏走廊古部落》[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 3.《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公司,1997年..
  • 4王明珂.《根基历史:羌族的弟兄故事》[A].黄应贵主编.《时间、历史与记忆》[C].中研院民族研究所(台北),1999年版..
  • 5Lewis A. Coser, "Introduction: Maurice Halbwachs," in On Collective Memory, ed. & trans, by Lewis A. Coser(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 6Maurice Halbwachs, Les cadres sociaux de la memoire (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52).
  • 7Frederick Bartlett,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pp. 199-202, 296.
  • 8James Fentress and Chris Wickham, Social Memo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2), p. Ⅸ .
  • 9Robert J. Sharer & Wendy Ashmore, Archaeology: Discovering Our Past (Mountain View, CA. : Mayfield Publishing Co., 1987), pp. 72-75.
  • 10王明珂.《历史文献的社会记忆残余本质与异例研究—考古学的隐喻》,《民国以来的史料与史学》,国史馆(台北),1998年.

共引文献596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