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相嵌——王瑶与清华大学课堂内外的学术关怀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Wang Yao and the Scholarly Atmospher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王瑶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受到朱自清、闻一多等老师所代表的“清华学风”的熏陶。清华大学国文系接纳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资源的课程设置,老师们出入古今中西的研究思路,在王瑶的研究工作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其同时立足“现代”与“民族”的主体性学术姿态,值得后来的研究者深思。
作者
刘子凌
Liu Ziling
机构地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5-125,共11页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王瑶
清华大学
现代文学研究
“现代化”
“民族化”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2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5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姜涛.
“一二·九”与王瑶先生的学术起点[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6):127-136.
被引量:4
2
李浴洋.
“新文学”与“新国学”的互缘--“整理国故”运动与朱自清“新文学”思想的生成[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11):1-20.
被引量:6
3
季剑青.
本土传统与现代诉求:1930年代前期清华中国文学系的新文学活动[J]
.教育学报,2006,2(5):84-89.
被引量:2
4
刘子凌.
民国大学里的新文学教育实践及其限度——以杨振声为中心[J]
.东岳论丛,2019,40(1):86-95.
被引量:10
5
王翠艳.
燕京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学科的滥觞[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0(10):229-246.
被引量:4
6
张丽华.
王瑶与“清华学风”——兼及《中古文学史论》的方法与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6):137-148.
被引量:6
7
谢泳.
王瑶的山西行和他的一篇演讲[J]
.新文学史料,2010(3):157-162.
被引量:1
8
陈越.
重审与辨正--瑞恰慈文艺理论在现代中国的译介与反应[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2):95-107.
被引量:10
9
孙玉石.
朱自清现代解诗学思想的理论资源——四谈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2):1-36.
被引量:15
10
钱理群.
读王瑶的“检讨书”[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3):68-87.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232
1
王瑶.
“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J]
.中国社会科学,1989(3):35-46.
被引量:13
2
李媛.
知性理论与三十年代新诗艺术方向的转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162-181.
被引量:6
3
葛兆光.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读《陈寅恪集·书信集》的随感[J]
.读书,2001(11):59-68.
被引量:6
4
孙玉石.
朱自清现代解诗学思想的理论资源——四谈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2):1-36.
被引量:15
5
吴世昌.《吕恰慈的批评学说》[J].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
6
新中华,1937,5(7).
7
1929年6月出版,北平华严书店发行.《评伊人译<科学与诗>》.
8
大公报·文学副刊,1930,(113).
9
文学评论,1934,1(2).
10
《沫若文选》.
共引文献
56
1
陶永莉.
“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民国大学国文系文学写作教学的发生与演变[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4(1):74-99.
2
金星.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显”与“隐”——评李宗刚《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2):442-449.
3
童一菲.
“从中西比较到新文学创造”——论柳无忌与南开大学英文系的文学教育(1931—1937)[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1(3):86-97.
4
李浴洋.
学科传统与学人研究——写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45周年之际[J]
.南方文坛,2024(3):44-56.
5
钱理群.
我们所走过的道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0期回顾[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4):1-67.
被引量:10
6
解志熙.
现代诗论辑考小记[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6):201-219.
被引量:7
7
刘涛.
瑞恰慈与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3):97-99.
被引量:2
8
季剑青.
“实际批评”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学院文学批评——以叶公超、瑞恰慈为中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1):161-169.
被引量:7
9
陈越.
重审与辨正--瑞恰慈文艺理论在现代中国的译介与反应[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2):95-107.
被引量:10
10
张惠.
“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译介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88-91.
被引量:3
1
时建中.
以法律变革回应现实--评《互联网经济的市场规制:理论创新与法制回应》[J]
.社会科学动态,2022(1):126-126.
2
邹建军.
独到的见识与比较的方法——读佘丹清著《转换与坚守:周立波文学创作研究》[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1,21(2):111-115.
3
无.
开放时代征稿启事[J]
.开放时代,2022(1):223-223.
4
王瑞光.
艺术史研究的中国方式[J]
.民族艺术研究,2021,34(5):86-93.
被引量:1
5
杨匡汉.
海外华文文学的学术史和学科史之演进[J]
.语言与文化论坛,2018(4):84-92.
6
何旻.
“现代”文学史家的当代生成——20世纪50年代《文艺报》中的王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26-133.
被引量:2
7
李长泰.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主体性的重建[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5-14.
被引量:2
8
甘祥滿.
“創建中國解釋學”構想的解釋學分析[J]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21(1):424-432.
9
刘福春,李俊杰,陈佳(整理),孙海佩(整理),郭灵西(整理).
诗与生活——刘福春教授访谈录[J]
.当代文坛,2022(4):20-26.
被引量:2
10
喻中.
法家研究的五个向度[J]
.中国文化研究,2022(1):20-22.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