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赵执信对王渔洋“诗中无人”的评价,继承了清前期对人品、道德的强调,又结合“王爱好”的批评,攻破了渔洋诗学“兴会”即“性情”的陈述,为解决“温柔敦厚”与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及表现方式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将礼义的范围扩大到事理伦常的路径。虽然赵执信对摒弃摹仿的态度并不坚定,但他对“意尽”到“意不尽”的进阶陈述,昭示了乾嘉诗学将对“意”及其表达方式进行重点阐述。正是赵执信诗学呈现的众多矛盾,对袁枚、翁方纲等具有启示之功,体现了康熙诗学到乾嘉诗学过渡的特征。
出处
《中国文化论衡》
2021年第1期43-56,共14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基金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唐宋诗之争的主要理论问题与逻辑进程”(17XZW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