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朦胧诗·三个崛起·新诗潮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朦胧诗”“新诗潮”和“三个崛起”兴起的背景,是“一种取消诗歌的诗歌观”占据统治地位[1],用谢冕的说法,“只有一种诗歌被允许,在被允许的诗歌当中只有一种思想被允许,在被允许的思想中只有一种表达方式被允许,在描写、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只有一种形象被允许”[2]。如此,写诗成了“给社论装韵脚的竞赛活动”。
作者
冯强
机构地区
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76,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理论整理汇编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275)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朦胧诗
诗歌观
新诗潮
韵脚
竞赛活动
表达思想
崛起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9
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9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4
1
谢冕.
诗歌其实就是梦想——读李黎《诗是什么》有感[J]
.艺术评论,2014(1):31-34.
被引量:1
2
王尧.
“三个崛起”前后——新时期文学口述史之二[J]
.文艺争鸣,2009(6):101-108.
被引量:12
3
梁艳.
朦胧诗、新诗潮与“今天派”:一段文学史的三种叙述[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1):119-123.
被引量:6
4
谢冕.
断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论新诗潮[J]
.文学评论,1985(5):43-51.
被引量:31
5
何同彬.
晦涩:如何成为“障眼法”?——从“朦胧诗论争”谈起[J]
.文艺争鸣,2013(2):89-94.
被引量:7
6
于慈江.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蜕变期的深刻律动[J]
.文学评论,1988(3):94-102.
被引量:7
7
李润霞.
以艾青与青年诗人的关系为例重评“朦胧诗论争”[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3):178-202.
被引量:11
8
徐勇.
《朦胧诗选》的版本差异与“朦胧诗派”的多种形态[J]
.当代文坛,2021(4):110-116.
被引量:2
9
王家新.
“新的转机”——1970年代前后“创造之手的传递”和新诗潮的兴起[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20,0(3):5-11.
被引量:2
10
亚思明.
“朦胧诗”:历史的伪概念[J]
.学术月刊,2013,45(9):119-128.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89
1
动态[J]
.外国文学评论,1998(4):136-139.
被引量:1
2
张闳.
北岛,或关于一代人的“成长小说”[J]
.当代作家评论,1998(6):86-94.
被引量:11
3
盛宁.
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1):47-57.
被引量:57
4
谢冕.
美丽的遁逸——论中国后新诗潮[J]
.文学评论,1988(6):28-35.
被引量:25
5
Б.鲁克扬诺夫,刘亚丁.
英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学思想[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3):133-140.
被引量:1
6
臧棣.
现代诗歌批评中的晦涩理论[J]
.文学评论,1995(6):16-28.
被引量:22
7
谢冕.
论中国当代文学[J]
.文学评论,1996(2):5-19.
被引量:15
8
余旸.
“朦胧诗”论争——“中国式”现代主义诗歌的艰难叙述[J]
.扬子江(评论),2009(6):14-24.
被引量:6
9
翟頔.
中文是我惟一的行李——北岛访谈[J]
.书城,2003,0(2):39-42.
被引量:20
10
臧棣.
新诗的晦涩:合法的,或只能听天由命的[J]
.南方文坛,2005(2):4-8.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
90
1
钟义荣,张慎.
朦胧诗论争与“新时期”诗论观念的转型[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0(3):303-314.
被引量:1
2
李姝.
“他们”作为批评话语的还原与流变[J]
.文艺争鸣,2022(6):65-70.
3
魏巍,黄英豪.
1980年代文学主流与支流的辩证性互动[J]
.南方文坛,2024(4):126-131.
4
吉云飞.
徘徊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交汇处——谈徐勇的文学选本研究[J]
.文艺论坛,2023(3):30-34.
5
方舟.
论王家新的创造性译诗观[J]
.华中学术,2021(3):244-252.
6
李晓梅.
被误读的“后朦胧诗”群体——对“后朦胧诗”的重新认识[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88-91.
7
汤学智.
文学研究的生命视角——兼谈新时期文学生命历程及其得失[J]
.文艺评论,2008(6):16-32.
被引量:1
8
邓福田.
异化论与80年代新潮诗歌理论[J]
.时代文学,2009(16):5-7.
9
程光炜.
“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的若干问题[J]
.山花,2005(11):121-132.
被引量:21
10
蔡军强.
英雄与少年——朦胧诗对“人”的重塑与回归[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354-355.
1
谢冕,周明全.
我们应该面对我们的时代——谢冕先生访谈[J]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2):62-68.
2
林祁.
“崛起”与“守望”,抑或“不成熟”的“精神魅力”——一位“谢门弟子”眼中的老师[J]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2):69-72.
3
李森.
“崛起”“疑崛起”诗论与“代言人诗学”[J]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2(1):152-169.
4
刘福春,刘鸣谦.
新诗潮散佚文献编年(1978-1980)[J]
.文艺争鸣,2022(1):125-131.
5
梁渊,熊伟.
中西方视域下的中国“朦胧诗”探索[J]
.海外英语,2022(8):193-194.
6
敖竹梅.
选本的编纂、流播与诗歌的经典化——以老木《新诗潮诗集》为例[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1):77-85.
7
老藤.
鸡架之城[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2(6):76-100.
8
李佳悦.
“白雪爱着枯骨”——祝立根诗歌观侧记[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21(1):165-168.
9
张清华.
实验与选择,变奏与互动——百年新诗的六个问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2):1-35.
被引量:2
10
魏饴.
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新诗的继承、悖逆与发展[J]
.武陵学刊,2022,47(3):93-99.
文艺争鸣
202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