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内涵变迁到解码狂欢:“打工人”符号的意义解析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打工人”网络话语符号的出现,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情感认知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从皮尔斯符号理论出发将“打工人”词汇定义为一种符号文本,而“打工人”网络符号意义的流变则是基于身份认同的传受双方和基于正向激励的媒介引导合力形成的文化共识。最后,通过对其商品化过程的剖析,肯定“打工人”在符号消费时代的现实意义。
作者 朱昊赟
出处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7-49,共3页 Youth Journalist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艺术提出的重要美学问题研究”(批准号:20&ZD049)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15

  • 1Stuart Hall, "Encoding/Decoding", in "Cuture, Media, Language: Working Papers in Cuture Studies 1972- 1919",London: Hutchinson,pp. 128 - 138.
  • 2Antonin Artaud, Theatre and Its Double, New York:Grove, 1958, p.89.
  • 3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 ,ed by Stuart. Hall, David Held, Tony McGrew,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275 - 277, pp. 275 - 277.
  • 4Juergen Haberma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auive Ac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1990, p.52.
  • 5约翰·费斯克 王小珏 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6—27页.
  • 6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第122页,第125页,第129页,第129页,第119页,第140页,第18页.
  • 7罗兰·巴特.《S/Z》[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 8汪火根.社会共同体的演进及其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29-33. 被引量:12
  • 9雷霆.共同体的重构: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J].理论月刊,2015(1):143-151. 被引量:8
  • 10孙藜.重构“共同体想象”:从电报诞生到新闻客观性在美国的确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2):151-158. 被引量:10

共引文献77

同被引文献2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