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文学对中国的类比式想象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文学对中国的类比式想象呈现出相互对立的辩证色彩。实际上,类比式想象的二元性特征源于类比思维在德国文化传统中的双重逻辑。对德国人来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类比式想象:一种以回忆的方式来展开,其思想特征是自我中心性,另一种以冥忆的方式来展开,其思想特征则是神秘主义。在彼时德语作家的中国想象中,这两种不同的类比方式分别造成了想象主体的自我分裂以及自我疗愈,最终启示我们:他者实则参与了自我的生成;而唯有跳出自我中心性,以主体间性的立场对不同文化的相异性、个别性进行包容,才能更好地构建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 叶雨其
机构地区 湖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58,共7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基金 2020年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842—1919年德语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2020087)。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