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探究《野草》意象构建及象征手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与最早一批新诗相比,鲁迅的《野草》构建了更为独特、凛冽的意象,并多用拟人与隐喻的手法,扩展并深化了象征方法的应用,丰富了诗歌内涵.他的象征并不局限于个人的感受,而是融合了自己生命的哲学与深刻的时代感悟在内,旨在达成人与人超越文本的灵性沟通,传达所谓"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本文将《野草》中的象征手法表现方式分为隐喻性象征、暗示性象征、超越性象征三个层次,选取不同层次的典型文本进行分析,尝试透过象征的外皮向下挖掘,做出更深层次的解读,总结汲取其独特的意象构建及象征手法.
作者
王晶晶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教资料》
2022年第9期25-28,共4页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意象
象征
分类号
I210.97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韩文易.
《野草》语言的象征艺术探析[J]
.文学教育,2021(7):19-21.
被引量:2
2
文贵良.
从“枣树语句”说起——论《秋夜》的白话诗学[J]
.鲁迅研究月刊,2020(8):26-33.
被引量:1
3
朱崇科.
《秋夜》中的三重内蕴[J]
.鲁迅研究月刊,2015(2):16-22.
被引量:5
4
张爱玲.
向死而生--论《过客》[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0(9):120-121.
被引量:2
5
张翼.
怪异而雄奇的视觉与心灵盛宴——鲁迅《野草》意象建构的现代性解读[J]
.星星,2016,0(6Z):75-93.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20
1
郭德芳.
《秋夜》小识[J]
.齐鲁学刊,1985(5):30-32.
被引量:1
2
闵抗生.
《秋夜》与《Also Sprach Zarathustra》[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66-72.
被引量:2
3
彭邦炯.
商人卜螽说——兼说甲骨文的秋字[J]
.农业考古,1983(2):309-314.
被引量:12
4
李玉明.
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J]
.山东社会科学,1996(2):64-68.
被引量:4
5
郜元宝.
《野草》别解[J]
.学术月刊,2004,36(11):102-112.
被引量:10
6
胡尹强.
“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鲁迅的《秋夜》破译[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198-210.
被引量:4
7
郑迦文.
鲁迅自我的找寻——《秋夜》的再解读[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66-69.
被引量:5
8
汪卫东.
《秋夜》:《野草》的“序”[J]
.中国文学研究,2006(4):52-55.
被引量:11
9
闵抗生.
看夜的日艮·听夜的耳·夜的史诗——《野草·秋夜》重读[J]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23-25.
被引量:2
10
马军英.《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鲁迅(秋夜)的内在节奏及其相关的诗学问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第523-524、520-521页.
共引文献
7
1
姜振昌,左甜甜,王格林,沈君丽.
2015年中国鲁迅研究[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6(4):1-11.
2
赵学勇,吕惠静.
新世纪《野草》研究与鲁迅研究转型[J]
.学习与探索,2016(11):152-161.
3
张勇.
多重寓意“家园”的重构与延展——《秋夜》新读[J]
.鲁迅研究月刊,2018(7):35-43.
4
林心怡.
先入为主的研究应如何突破——以《阿Q正传》相关研究为例[J]
.文学教育,2020(31):28-30.
5
吕燕,沈贵鹏.
鲁迅《野草》散文诗集研究述评[J]
.汉字文化,2021(23):124-125.
6
叶钰婷.
《野草》:神话形象的重塑[J]
.汉字文化,2021(24):78-79.
7
魏金凤.
《过客》主题的再破解[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39):70-71.
1
王利丽,杨韵莟.
探析重大主题电视剧艺术意境的建构[J]
.中国电视,2022(1):57-62.
被引量:2
2
刘柏豪.
身体在场·意象构建·内容展演:数字化时代打卡、拔草类内容的传播机制探究[J]
.新媒体研究,2022,8(1):61-64.
3
周俊锟.
新媒体教学在新诗教学中的运用[J]
.爱情婚姻家庭,2021(3):27-28.
4
曹旭婷,李艳.
象外之象,境外之境:《我和我的祖国》的美术意境体悟[J]
.电影评介,2021(23):192-195.
被引量:1
5
袁炜.
论司空图的“韵味”说[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1(8):37-40.
被引量:2
6
映山红.
奇石的美是艺术美,是天然艺术美之论证[J]
.中华奇石,2021(12):67-69.
7
崔绍怀,崔语桐.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野草·希望》重读[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2,43(3):58-66.
被引量:1
8
唐婷.
量词与《故都的秋》中秋景图的建构[J]
.郭沫若学刊,2022(1):65-69.
9
曹沸.
“共通”与“差异”:汉语国际传播的跨文化美学阐释[J]
.社会科学战线,2022(6):263-268.
被引量:3
10
徐若安,徐玉凤.
许渊冲英译本《春江花月夜》的“化境说”解读[J]
.现代语言学,2022,10(1):9-14.
文教资料
2022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