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沙汀1940年代在故乡安县“避居”期间完成的《淘金记》等作品,受到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争议,甚至被当作是“客观主义”文学的代表。在更大的视野中看,如何突破“暴露与讽刺”的框架,表现历史变动的新方向,也是抗战胜利前后国统区现实主义文学面对的总体挑战。沙汀于1946年完成的《还乡记》将叙述的重心从熟悉的四川场镇转向了贫苦的山村,不仅突破了过去生活范围的限制,也在“新县制”的背景下,揭示了战时四川乡村社会的内在变动。依照他后来的自述,这样的调整与他1944年冬天的重庆之行以及对《讲话》的学习有关。具体分析沙汀当时的文学认知和《还乡记》的社会意涵,有助于理解《讲话》带来的冲击发生在哪个方面以及国统区现实主义探索的限度和可能性所在。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8-102,共25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