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卷首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国语言训练应与中国语文的诵读取得联系。根据“声入心通”的道理,“耳治”实不失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我同意冯(至)先生“形式化不必太过分”的意见。然而朗读诗文,虽无需念出每一字的“头”“腹”“尾”,于意义着重处,却必须清晰地重读,则意义更显明。如鲁迅“鸭的喜剧”那篇文章,首段的三个“寂寞呀!”,若重读,就更有力量,令人感到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平真是何等的寂寞了。我最近看一本外国书,说诵读的成功与否,与“嗓子”的好坏有关。语文科的教员最好是具备丰富的“本钱”。而且,要能拉得下脸儿来。黎(锦熙)先生说教员在课堂里很难拉下脸儿来诵读,这是形式化的诵读法的实际困难。但教学者若是能够忠于其事,渐渐地拉下脸儿来,诵读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我从前在课堂中讲《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段,到“红娘曰:‘姐姐,你今日个怎不打扮?’”,我无意中突然挤窄了嗓子模仿红娘的音调,惹得同学们大笑,而且送了我一个绰号——红娘。
作者 顾之川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1,共1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