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典型论”的重访与重构——新时期初的现实主义“表征”范式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典型观”或者“典型论”作为现实主义的一个核心意涵,在新时期伊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讨论的阵地集中于《上海文学》等主流的文学期刊,这股讨论热潮是现实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新时期初期“典型论”讨论的原始材料为考察对象,试图聚焦于现实主义“典型论”的核心因素,分析“典型论”与现实主义发展的关系,重新反思“典型”理论的得与失。本文试图证明,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编码方式,借助于一些核心概念构建了一个具有收编目的、动机甚至欲望的反思体系。其中,“典型论”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固化的“典型论”延续了现实主义创作的概念化和公式化;另一方面,对“典型论”的论争,又试图回到文学本身,唤起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和干预性。“典型论”的讨论建构了新时期初期现实主义的“表征”范式。
作者 孙立武
出处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5期64-70,共7页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22

  • 1黄药眠.《由“百花齐放”所想到的》,见《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陈雪虎、黄大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 2巴人.《论人情》[J].新港,1951,(1).
  • 3黄药眠.《问答篇》,见《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陈雪虎、黄大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310页.
  • 4黄药眠.《论文学中的人民性》,见《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陈雪虎、黄大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 5黄秋耘.《启示》,见《苔花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
  • 6靳凡.《公开的情书》(初稿写于1972年)[J].十月,1980,(1).
  • 7礼平.《晚霞消逝的时候》[J].十月,1981,(2).
  • 8J.A.贝克.《启蒙导致革命吗?》,J.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 9王元化.《对五四的思考》,见《沉思与反思》,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 10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徐黎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