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他者”视域下中国抗疫故事的叙事路径与价值创新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后疫情时代,我国的对外传播面临着艰难的舆论突围。“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抗疫故事在增进国际认同,淡化意识形态抵触,为世界话语提供中国叙事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日籍导演竹内亮以中国抗击新冠疫情为主题制作的系列纪录片,真实客观地呈现了中国为应对疫情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回应了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攻击,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为诠释中国抗疫故事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启示。
作者
胡凯
秦舒娅
机构地区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94-96,共3页
Media
关键词
“他者”视域
抗疫故事
对外传播
分类号
J95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2
1
刘俊.
从自我澄清到他者塑造:传媒艺术国际传播的理念创新——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带来的启示[J]
.对外传播,2017(2):28-30.
被引量:14
2
刘楚.
《天山脚下》镜像中的叙事与美学之魅[J]
.当代电视,2019(8):65-69.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5
1
苗棣,刘文,胡智锋,刘俊.
道与法: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提升的理念与路径——2013《现代传播》年度对话[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1):1-7.
被引量:13
2
胡智锋,刘俊.
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4):5-24.
被引量:89
3
崔军.
当前中国大型纪录片创作经验与问题[J]
.当代电视,2019,0(2):70-74.
被引量:8
4
刘俊.
平衡地满足好奇心:探寻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巧实力”——基于对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二季)》的分析[J]
.对外传播,2015(8):36-38.
被引量:5
5
戴元初.
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认知与自我认知比较分析[J]
.国际传播,2016(2):56-65.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15
1
甄巍然,崔薇.
身体在场与他者话语:CNC《四季中国》中城市故事的跨文化解构[J]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23(2):245-258.
2
胡智锋,刘俊.
影响力:中国影视软实力提升的主要目标[J]
.艺术百家,2017,33(6):1-8.
被引量:10
3
王鑫.
从自我陈述到他者叙事: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困境与契机[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8):119-123.
被引量:52
4
刘俊.
论传媒艺术国际传播中的“自塑”和“他塑”:基于对纪录片的讨论[J]
.国际传播,2019,0(5):92-96.
被引量:3
5
禹菲.
“他者”视域与共情传播下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以纪录片《做客中国》为例[J]
.中国电视,2020(3):32-36.
被引量:17
6
邵鹏.
论纪录片“他塑”中国形象的共情叙事与共情传播--基于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4):116-119.
被引量:41
7
周韧,李鑫斓.
他者视角的自我呈现:《四季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启示[J]
.当代电视,2020(6):80-83.
被引量:5
8
刘俊.
论融媒时代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力提升的十个创新理念[J]
.东岳论丛,2020(9):87-96.
被引量:12
9
武志勇,刘子潇.
老子思想与著作在日本传播的历史[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4):156-160.
10
陈积银,陈靖怡.
以西方视角驳斥西方观点:约翰·皮尔格作品的叙事策略及其国际传播启示[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11):72-76.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12
1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2009,6(1):24-30.
被引量:1808
2
黄会林,张颐武,霍建起,苏小卫.
关于“第三极文化”的设想与讨论[J]
.艺术评论,2010(5):86-93.
被引量:11
3
黄会林,高永亮.
“第三极电影文化”构想[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33(4):1-5.
被引量:6
4
黄会林,高永亮.
“第三极文化”的命题、内涵及目标[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6):44-49.
被引量:7
5
景秀明,毕蕾.
“舌尖”上的中国形象[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5):81-84.
被引量:5
6
杨卓凡.
看与被看:作为“他者”的中国城市形象——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纪录短片为研究对象[J]
.电影评介,2017(7):12-17.
被引量:1
7
刘涛.
符号抗争:表演式抗争的意指实践与隐喻机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4):92-103.
被引量:47
8
刘江凯.
纪录片影视教育的跨国协同实践创新——“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启示[J]
.当代电影,2018(10):175-176.
被引量:3
9
喻国明.
跨文化交流中的三个关键性传播节点——关于减少和消除“文化折扣”的传播学视角[J]
.新闻与写作,2020,0(3):62-65.
被引量:105
10
尹葰嫣,华璟.
三极贯通的影像之桥——2020北京师范大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十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综述[J]
.艺术百家,2020,36(6):204-20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曾凡忠.
从《万里归途》看新主流电影的美学品格[J]
.电影文学,2023(12):143-146.
被引量:2
2
刘锦鹏.
以海外青年之“眼”观中国故事的讲述之道——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为例[J]
.东南传播,2023(7):123-126.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张思睿.
接受美学视域下新主流电影创作策略研究--以《万里归途》为例[J]
.艺术科技,2024,37(1):137-140.
2
赵丹.
战争题材电影原声音乐的艺术特征及内涵[J]
.电影文学,2024(14):144-149.
1
赵佳奇,李玉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构与国际认同[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2):90-92.
2
郭书谏,李晓阳.
国际中文教育的“他者视域”:以泰国学习者为例[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2,20(5):9-15.
被引量:2
3
熊道宏.
坚持胸怀天下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中国共产党百年世界话语构建[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2(2):9-16.
被引量:1
4
王润泽.
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J]
.当代传播,2022(4):1-1.
被引量:1
5
张恒军.
建设面向世界的中国话语体系[J]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21(1):1-2.
6
王先亮,车雯.
意义世界与体育何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叙事化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7):134-143.
被引量:12
7
李兴国,刘奕鑫.
交互电影的叙事路径、三维空间与主体性迷思[J]
.电影文学,2022(16):3-8.
8
刘东成.
重大主场活动对外传播叙事方式的创新路径--基于《中国日报》北京冬奥会英文会刊实践的思考[J]
.对外传播,2022(9):52-56.
9
刘莹.
《你好,生活3》叙事元素组合的创新呈现[J]
.声屏世界,2022(12):53-54.
10
赵志丹(文/图).
一次鲜为人知的铸币计划[J]
.中国收藏,2022(7):80-85.
传媒
2022年 第1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