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几百年来,从歌德到弗洛伊德,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研究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与周围环境以及他们内心世界之间的矛盾,他们的观点值得商榷,究其原因是他们忽视了封建生产方式建构的宗教主体性对英国人的影响。莎士比亚在四大悲剧中通过一系列情境深刻地反映了以阶级替代为特征的社会历史进程以及与这一社会历史进程相伴随的以宗教主体性消除和理性主体性重建为特征的精神历程。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英国社会从封建生产方式向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人们经历了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政治命运和文化话语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人们消除宗教主体性、建构理性主体性。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仍然信奉传统价值、坚持传统的认知模式和遵循传统的行为模式,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环境以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矛盾,也使其本身经历着消除宗教主体性和建构理性主体性的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种共存的生产方式之间张力作用的结果,也是主人公发生悲剧并走向毁灭的根源。
作者
廖金罗
吴玲英
Liao Jinluo;Wu Lingying
出处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86-95,共10页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英国16、17世纪史诗与英吉利民族命运共同体想象之研究”(20BWW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