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绘画是画家对于事物所思所悟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对于自身情感的一种凝聚和表达过程。要想将一个文本故事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创作一副富有情感的绘画作品,就需要画家把自身真切的情感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去。一副好的作品并不是单纯地去追求逼真的视觉效果,将文本中所描绘的事物不加修饰,机械地描绘出来,而是需要内涵和情感贯穿其中,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样才可以完成艺术自身的价值。本文以《洛神赋》中洛神与曹植的情感要素为主要描绘对象,论证《洛神赋图》从感官文学到视觉图像,画家如何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这种朦胧的文字意象、诗中转折的故事情节,特别是徘徊、苦楚、追悔这类费解的情感。图文之间的转换,在于绘画形象没有按照文本去复制,而是对文本精神上的追求,将图像对文学的转译建立在诗画异质的逻辑根底之上,寻觅两者间神韵的差异,这两种韵味又是如何形成一种共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