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孔子的隐逸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无道且无可施道的社会现实,直接催生了孔子的隐逸思想;而孔子为确保自己所构建的君子道德体系的完整,最终选择以退为进的隐逸方式维护君子之道,这是其隐逸思想诞生的深层根源。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道不行”时提倡避世;在道德主张上,孔子对著名隐士产生强烈认同,强调君子在善恶之间应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为自我要求;在具体实践时,以退居研学的隐逸方式,开辟了一条承担“易无道”的社会责任之路,树立了儒家型隐士的道德表率。孔子隐逸论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儒家的隐逸思想,还在于它对后世庄子的“心隐”、阮籍和嵇康的“林泉之隐”以及白居易的“吏隐”皆影响深远。另外,后世儒家型隐士对孔子隐逸思想和对其隐逸行为的自觉认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隐逸传统。
出处
《天中学刊》
2022年第5期79-85,共7页
Journal of Tian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