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无道则隐”:孔子的隐逸思想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孔子的隐逸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无道且无可施道的社会现实,直接催生了孔子的隐逸思想;而孔子为确保自己所构建的君子道德体系的完整,最终选择以退为进的隐逸方式维护君子之道,这是其隐逸思想诞生的深层根源。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道不行”时提倡避世;在道德主张上,孔子对著名隐士产生强烈认同,强调君子在善恶之间应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为自我要求;在具体实践时,以退居研学的隐逸方式,开辟了一条承担“易无道”的社会责任之路,树立了儒家型隐士的道德表率。孔子隐逸论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儒家的隐逸思想,还在于它对后世庄子的“心隐”、阮籍和嵇康的“林泉之隐”以及白居易的“吏隐”皆影响深远。另外,后世儒家型隐士对孔子隐逸思想和对其隐逸行为的自觉认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隐逸传统。
作者 黄盼
出处 《天中学刊》 2022年第5期79-85,共7页 Journal of Tianzhong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