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何以中国”:建鼓释“中”说的共建价值——评阿城《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中的释“中”理论 被引量:1

Co-Constructive Value of“Jian-Drum”Theory in Explaining“Zhong”:A Review of A Cheng’s“Zhong”Theory in Five Grottoes of Tanyao:A Probe into the Modeling Origin of Civilization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何以中国”这个重大命题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且有着纷纭的研究理路。众所周知,就目前的考古成果而言,“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内。因而从时间线上看,这个命题自此向后梳理可以得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我国历代文献里“中国”二字含义的延续与变迁镌刻着时代的烙印,见证了中华文明内涵的传承与延展。而国际语境里的“中国”研究则连同国别史、区域史、国际关系等领域构建起了有关“中国”的另一套“想象”话语;这个命题向前追溯,则着重于从小学的角度探究“中国”与三代考古、天文历法、先秦思想及历史传说间的关联,以“小”见“大”,努力还原“中国”的本意,追寻我们文明的根基,其中尤以对“中”字的追问为甚。阿城先生在其著作《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中对“宅兹中国”的释义便属于后一个理路,且同样将切入点放在“中”字上。
作者 姜岑 Jiang Cen
出处 《上海文化》 CSSCI 2022年第10期119-126,共8页 Shanghai Cultur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59

共引文献41

同被引文献12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