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儒家死生之道的形而上学构建——基于“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三重解释进路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论语·里仁》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谈及道与生死的关系,由此引申出人身与价值的讨论。历代注家对此“道”的解释,大体上可以分为礼乐文明的政治理想、顺随宇宙的大化流行以及道德主体自我实现三种。这三种阐释体现了儒家死生价值标准的变化更迭,而其产生的缘由,不仅是注家对死生理解的变化,更根本的是他们对时代思潮和社会需要的回应,形成了对个人及世界存在价值的形而上学建构。正是伴随着这种建构,主体的道德理性不断觉醒。
作者 陈德明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28,共9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13

  • 1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46页.
  • 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 3廖名春.《楚竹书(曹沫之陈)与(慎子)佚文》,见赵聪惠主编.《赵文化论从》,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 4孙钦善.《论语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第50页.
  • 5《尚书·商书·说命中》.
  • 6何晏注,邢昺疏,朱汉民整理.《论语注疏》卷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 7孙弈.《履斋示儿编》卷五,《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五集,古书流通处景印本.
  • 8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0-51页.
  • 9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六一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7页.
  • 10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1页.

共引文献1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