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借鉴吉登斯“自我统合”理论、福柯“话语权力”理论及鲍曼语用学理论,以“相公”称谓为实践文本,解释法律与语言二者进行道德互动的共时表象,求证“相公”从尊称到僭称、从泛化到被污名化的历时脉络,主张道德羼入不仅消解了“相公”名谓的神圣性,导致其法律层面的合法性、正式性崩塌,还激活了民间语言对“相公”的颠覆性诠释力量,导致其语义连接丧失和价值指向偏移。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5-43,共9页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基金
教育部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民法典民族性表达与制度供给研究”(21JZD03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俗信仰的法源地位与民法典权利对标”(GD21CFX06)。